现代礼仪是在漫长的社会操作中逐步演变、形成和提高而来的,具有文明性、规范性、普遍性、差异性、可操作性、传承性、时代性等特征。
(一)文明性
现代文明社会的礼仪传承了以往社会形态的传统礼仪善良,革除了传统礼制繁文缛节的弊端,废除了其中封建迷信的僵化和保守的部分,保留了其中合理的部分,体现了礼仪的科学与文明的特征。
(二)规范性
礼仪是一种规范。礼仪规范的形成,不是大众抽象思索的结局,而是大众在社会交往操作中所形成的大众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。这种行为准则,不断地支配或控制着大众的交往行为。如果大众能够自觉地按照这种准则去表达、表现,那就是符合礼仪的要求的;如果在言谈举止中违反这种准则,那就是失礼的。任何人想要在交际场合表现得合乎礼仪、彬彬有礼,都必须自觉遵守固有的礼仪。另起炉灶、自搞一套或只是遵守个人适应的部分,都难以被交往对象领悟和接受。规范性是礼仪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性。
(三)普遍性
普遍性,是指礼仪在任何民族、任何民族、任什么时候代都存在。礼仪这种文化形态,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始终,与人类社会共存亡,只要有人类社会,就会有礼仪。礼仪遍及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,不仅表现在政治领域、经济领域、文化领域,也表现在军事领域、宗教领域等。礼仪渗透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,只要有人和人的关系存在,就会有作为人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礼仪的存在。
(四)差异性
“五里不同风,十里不同俗。”礼仪规范往往因时刻、空间或对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。
各民族在文化传统、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,导致了礼仪规范的差异。即使是同一民族,在不同地区、不同国度,由于生存环境、文化气氛的不同,具体的礼仪规范也千差万别。例如,在阿拉伯地区,男人之间手拉手走路是一种无声的友好和尊重的表示,但在美国通常会被认为是同性恋者;再如,在英国,作“V”形手势表示胜利时,必须把手掌向着观众,手背朝着自己,如果把手背朝着观众,那就像美国人单伸出中指一样,表示下流,而到了非洲,“V”形手势只是表示两件事或两样物品,并没有何特殊的含义。
(五)可操作性
切实有效、实用可行、制度简明、易学易会、便于操作是礼仪的一大特征。礼仪既有总体上的制度、规范,又在具体的细节上以一系列的方式、技巧,详细周密地对制度、规范加以贯彻,落到实处,使之“言之有物”“行之有礼”,且能够被大众广泛地运用于交际操作,并受到广大公众的认可。
(六)传承性
礼仪一个民族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礼仪作为一种人类文明的积累,不是一种短暂的社会现象,也不会由于社会制度的更替而消失。每一个民族的礼仪文化,都是在本民族固有传统文化的基础上,通过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礼仪文化而提高起来的。现代中华礼仪就是以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为核心,在广泛吸收物品方礼仪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提高的。任何民族的礼仪都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,任何民族的当代礼仪都是在本国古代礼仪的基础上继承、提高起来的。离开了对本国、本民族既往礼仪成果的传承、扬弃,就不可能形成当代礼仪。
(七)时代性
礼仪规范不是墨守成规的,它随着社会的提高而不断提高更新。我国古时的妇女以“三寸金莲”为美,而如今又有谁欣赏这种美呢?现在大众认为那样不但有害,而且不雅、不美、不安全、不方便。可见,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礼仪要求。社会的提高、文明的提高、政治的变革、想法意识的变化、科技的广泛应用必然导致礼仪要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,摒弃那些不合时宜的部分,创造出合乎文明时代要求的新礼仪,这样礼仪也就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