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娱乐

所谓情感导师可能并无专业资质,警惕情感咨询服务背后的骗局

随着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的普及,情感咨询服务成为了当下热门的话题。许多人寻求这些“情感导师”的帮助,希望能解决情感困扰、挽回失去的爱情或改善亲密关系。然而,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情感咨询服务,很多声称拥有专业资质的情感导师,却未必具备合法的职业资格。甚至有些情感咨询服务存在诱导消费、虚假宣传、霸王条款等难题,给消费者带来了不少困扰和损失。尤其是有些所谓的情感导师,可能并没有真正的专业背景,消费者在购买此类服务时需要格外谨慎。

情感咨询服务的潜在风险

近日,浙江的崔文女士向媒体投诉,称自己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一场关于情感挽回的直播后,支付了高额费用,却未能获得预期的帮助。她最初花费99元购买了“专业情感老师一对一沟通服务”,并随后支付了2980元,购买了一个为期15天的“专业顾问指导方案”。然而,咨询服务的内容让她非常失望。除了几份“自学资料”外,咨询师并未提供有效的情感指导,反而通过一些话术影响其心情,最终使她感到自己被骗。

崔文女士的经历并非个案。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遭遇情感困扰时,选择寻求网络上的情感导师帮助,但往往因收费过高、服务内容空泛,或者咨询师资质不明,导致自身权益受损。

情感导师资质难题

许多所谓的情感导师并不具备合法的心理学或情感咨询相关资质。有些情感咨询师声称自己拥有“情感分析师”或“婚姻家庭咨询师”的资格证书,但这些证书并不代表官方认可的职业资格。事实上,2017年起,民族已经取消了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资格认证,而情感咨询领域也没有统一的资质认证标准。

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部分情感导师并非专业心理学毕业生,他们甚至可能只是兼职的心理学爱慕者,或是某些行业转行的人员。在武汉警方披露的一起诈骗案件中,涉案的多名“情感导师”年纪轻轻,有的甚至是大专在读学生,他们原本的职业背景与情感咨询毫无关联。

情感咨询服务中的“霸王条款”

不少情感咨询服务合同中存在“霸王条款”,这些条款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。例如,一些情感机构承诺帮助客户挽回情感,但合同中却明确表示,若最终未能达到预期效果,消费者不能要求退款或索赔。这类条款往往以“合理努力”为借口,规避了实际服务失败的职责。

崔文提供的合同中就包含了一项“不承担违约职责”的条款,明确规定即使未能达到预期的服务效果,客户也无法要求退费。这种合同条款显然偏向服务提供方,消费者一旦购买后,几乎无法主张自己的权益。

情感咨询的“高收费陷阱”

另一个显著的难题是情感咨询的收费难题。在许多情况下,情感导师通过免费试听或低价服务吸引顾客,接着通过推荐“升级服务”或“高质量顾问服务”诱导客户支付更高费用。以崔文的经历为例,虽然最初她只支付了99元,但在沟通经过中,她不断被要求支付更多费用,最终共计花费了超过3000元。

有些情感导师通过这种方式迅速赚取高额利润,但真正提供的服务往往远低于顾客的预期。很多消费者在支付高额费用后,才发现所获得的只是一些基础的、并不具备专业价格的情感建议或文章资料,甚至是已过时的内容。

怎样防范情感咨询骗局

核实资质:在选择情感咨询服务时,要确认服务提供方是否具备合法的资质和相关专业背景。如果对方无法提供清晰的职业资格证明,最好不要轻易购买服务。

警惕高额收费:情感咨询服务的价格应与服务的实际内容相匹配。如果发现某个服务项目收费过高,而实际内容却无法满足需求,就要提高警惕。

审慎签约:签订合同前,务必仔细阅读合同条款,特别是有关退款和违约职责的内容。如果合同条款过于模糊或不公平,应要求修改或直接拒绝签署。

选择正规平台和专业机构:尽量选择具有一定信誉和口碑的情感咨询机构,而非依赖网络上的不明来源或个人情感导师。正规机构通常会有明确的服务内容和合同约定,也更有保障。

多方咨询:如果情感难题较为复杂,可以考虑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通过其他途径寻求帮助,而不是轻信一些“速效”的情感挽回方案。

小编归纳一下:理性选择情感咨询服务

虽然情感咨询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能为一些人提供帮助,但消费者应理性看待。情感难题往往复杂且多样,单一的情感导师或短期咨询服务难以解决所有难题。在选择时,应警惕网络上那些声称能轻松解决情感难题的“情感导师”,由于他们可能并没有真正的专业资质,甚至可能借此机会进行诈骗。消费者应提高警惕,理性选择,避免因高额费用和虚假承诺而陷入骗局。


返回顶部